- 所有商品
- vol.01-20
- vol.21-40
- vol.41-50
- vol.51-60
- vol.61-70
- Vol.71-80
- 安妮新聞系列
- 《靛花 tien fa’》
- 《本地 The Place》
兒童的美感教育該從何開始?
可能是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一切,逐漸在心中建立起了基準,
就像一顆種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吸取到的種種養分,
都會影響長大後的人格與感知。
「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」評審之一的黃志恆(IDEO執行總裁)提到:
「美感智能閱讀計畫結合迷人的圖像與豐富內容,
增進青少年的課堂外知識。我們對這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因為它採用以人為本的設計觀點,通過兒童日常生活的議題,
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,用設計引發他們的求知慾。」
《安妮新聞》,其名稱源自於「美感報紙參與教育」
(Aesthetic Newspaper in Education,簡稱 ANNE)。
主題囊括太空探索、生物演化、地景觀察、中西名畫與設計想像等,
除了知識與資訊外,也注重版面設計與編排,
讓學生讀者們不只獲得世界資訊,
也透過美感中的構面概念:
色彩、比例、質感、構成,提升讀報探索的興趣,
讓教育過程充滿各種可能與想像力,
透過這份報紙,成為小學、中學,乃至高中生們嶄新跨領域的學習夥伴。
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推動美感教育計畫,
從109年開始的「美感智能閱讀計畫」
(即《安妮新聞》(The ANNE Times)),
是美感教育計畫中首度發行關於學科知識和美學的報紙。
希望以這與眾不同的報紙,
成為小學、中學,乃至高中生們嶄新跨領域的學習夥伴。
「報紙參與教育」(NIE, Newspaper in Education)的誕生,
是源自於對推廣學童閱讀與增進詞彙和表達力的需求。
「閱讀」可說是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環,
其對文字力、表達力、思考力、想像力與國際觀等,
帶來巨大影響,而在安妮新聞更增加了「Aesthetic」(美學)。
《安妮新聞》的發放係由各校登記免費訂閱,共發行一萬多份,每月發行一刊,
每張尺寸長約55公分、寬約60公分,每期有12頁內容,
透過編輯團隊定出每期議題,再透過不同面向進而延伸內容所完成。
每期主題都完全不同,
並以各種方式詮釋讓不同主題來豐富
且引導出孩子的想像力與求知慾,版面也各有趣味,
試圖讓議題透過設計編輯變得不枯燥無味,
也帶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,
兼顧學科和美學知識,增進知識也培養創造力。
至今一共發行11刊,
主題囊括太空探索、生物演化、地景觀察、中西名畫等,
除了知識與資訊外,
也特別兼顧版面的資訊編排、用色;讓學生不只獲得世界的資訊,
也透過美感教育中強調的構面概念:
色彩、比例、質感、構成,提升讀報探索的學習面向,
讓教育過程充滿各種可能性與想像力,
取代僅只是知識的填塞與汲取。
雖然紙媒式微,
但報紙閱讀更鼓勵學子們「閱讀」可以是很有趣的事!
相對於網路搜尋時的快速掃描與焦躁情緒,
「紙本閱讀」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專注,
使讀者進入文字或圖片裡的情境與世界,
亦為一種「沉浸式的體驗」。
當腦內的神經元集中在體驗、視覺與記憶區塊時,
重複的記憶、專注的思考與共感的智能,
更有可能培養出具有同理心、全人式的成長與學習。
為推動「美感智能閱讀計畫」,
除了有紙本的《安妮新聞》提供老師在課堂上自由運用外,
同時也出版紙本與網路下載版的《使用指南/實踐工作書》與相對應的工作坊課程,
讓老師們在授課時能更佳地使用與實踐。
讓孩子在學習與美感、知識與生活間更有效地連結,
也鼓勵學生做出自己的報紙。
《安妮新聞》曾獲日本2020「Good Design Award」、
2021香港「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」。
《安妮新聞》沒有銷售,
但在《週刊編集》的31-49期間的11期有隨刊附贈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❶|
名稱源自於「美感報紙參與教育計畫」
ANIE(Aesthetic Newspaper in Education),
為了賦予它更多的意涵,
我們將 Anie 調整為一般較為熟知且具好感的名字 Anne。
《週刊編集》有大篇幅視覺設計,內容除了超過台灣 50 位作者合作撰稿,
也精選美國紐約時報與英國衛報授權文章。
三大版包含綜合多元的題材。獲得第43屆金鼎獎新雜誌獎。
2018年獲得日本 GOOD DESIGN BEST100 獎項、台灣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獎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❷|
生物演化史的古代與現代全部大雜燴在同一個畫面,
除了生物和科技之外,
人類演化也離不開藝術,
剛好馬奈《草地上的午餐》 (Le Déjeuner sur l’herbe)
也是藝術史上的重要名畫,
很適合在這幅演化大雜燴中佔有一 席之地。
封面插畫╱劉倩帆,
2018 年在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以《潛 》拿下數位漫畫獎銀獎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❸|
Spaceship Earth 地球號太空船地面管制中心呼叫湯姆少校╱
地面管制中心呼叫湯姆少校╱
吞下你的蛋白質補充錠╱戴上你的頭盔╱
地面管制中心呼叫湯姆少校╱開始倒數╱引擎起動......
〈Space Oddity〉封面藝 術家:阿努・斯雷斯塔(Anuj Shrestha)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❹|
Hide and Seek 捉迷藏隨著傳播載體的演進,
人類的溝通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,
進而從中發展出新的溝通語彙。
表情圖示Emoji便是這樣的代表性產物。
這期主題是溝通與傳播,
所以在封面的視覺建立上,
融入並重組了各種日常共感的表情符號來呼應。
封面設計╱葉忠宜「卵形 oval-graphic」負責人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❺|
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就象徵了激發 想像力的觸媒,
樹洞則是通往無遠弗屆想像力的通道。
隨著兔子的腳步,我們在每個時 代穿越了無數次侷限,
創造出了每個時代的經典設計。
而現在就期待讀者們能跟隨著兔子,
再次透過你 的想像你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好經驗。
封面設計╱黑青。
|The Anne Times安妮新聞❻|
The Dark Lady of DNA 科學與日常生活不能也不應該被分開。
羅莎琳・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
封面設計╱An Chen 2019年畢業於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系,
一個喜歡用幾何形狀及45度畫畫的插畫家。
因迷戀50、60代的印刷品和玩具,作品多帶著濃濃的復古質地。
曾獲 Adobe ADAA Top Talent、Society of Illustrators、
Communication Art、AI-AP、3x3等多項獎項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❼|
A Voyage to Lilliput
封面由布達佩斯的插畫家提伯・卡爾帕第 Tibor Kárpáti 創作,
他定期和《紐約客》雜誌、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、
《高爾夫文摘》以及童書出版社合作。
他提到這次的合作:
我很喜歡這份刊物提出「垃圾怪物」的點子,
所以我就找了些「好垃圾」打造牠。
我思索著小孩要如何才能打敗怪物,
《格列佛遊記》裡被小人們用繩子五花大綁的格列佛就浮現了。
然後,我再將這個場景放入大自然中,
代表在大地之母的懷中,有害廢棄物沒有容身之處。
總之,我希望年輕的讀者們會喜歡這幅作品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❽|
封面插畫╱劉倩帆,作品曾獲法國安古 漫畫節數位漫畫銀獎與入圍新秀獎;
《Mirror》獲瑞士洛桑漫畫節新秀獎銀獎。
二分之一的《波音漫畫誌》創辦。
持續創作著漫畫、插畫以及手繪動畫。
週刊編集封面|黃本蕊,現居美國紐約。
1992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,從事童書插畫工作近二十年,
2012年開始創作以「兔子尼尼」爲主題的系列創作,
每年定期舉辦個展於紐約、蘇州、台北。
在台灣出版的繪本有《夏夜》、《水果們的晚會》、《誰是膽小鬼》,
並將插畫工作經驗出版《插畫散步:從 零開始的繪畫之路》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(summer edition)|
封面圖像╱Emilio Rolandi,
是一位出生於1987年,
居住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阿根廷裔插畫家。
作品持續發表於《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》、
《國家地理每日新聞》、《PLOS ONE》等期刊。
他關注歷史和現今的事實,尋求一個更好地理解世界運轉的方式,
並找尋人類現況為何如此的蛛絲馬跡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❾|
封面插畫╱鈴村 温 Nodoka Suzumura
曾出版插畫集《Same Pose》,
運用其擅長的剪紙技術,
創作出116隻擺著各式太極拳動作的動物們,
更為了讓左撇子和右撇子讀者都能嘗試拿著書模仿牠們,
此書採用了左右對稱的設計。
|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❿|
Die Verwandlung 一天早晨,
格里高爾・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,
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。
—卡夫卡《變形記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