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活水》No.27:原來是馬祖
原來是馬祖 Taste of Matsu
偶爾會忘記,我們其實是列島與海洋組成的島嶼之國;
我們或許一直知道馬祖,卻從未真正「知道」馬祖。
四鄉五島海岸線接續138公里的鮮腥、香氣與戰爭張力;
青年攪動29.6平方公里內澱積的漁業移民與戰地政務歷史;
365天日日不輟,四時無災八節有慶的祝願;
自釀老酒、紅糟與年產500噸淡菜的鮮美撲鼻;
駐守前線的306座海防據點偕同人們等待戰事,等待霧散。
一勺海峽的鹹水,一勺地湧的井水,
以歷史封罈的漫長等待之後,如今正是理解馬祖滋味最好的時機。
-
我們的我們
為了本期的製作,編輯部的馬祖行一波三折。第一次全員到了機場,南竿機場因大霧關閉,登機前十分鐘取消起飛;第二次,出發前一週,全國猛然進入三級防疫警戒,連機場都到不了。我向馬祖鄉親哭訴這些事,懷疑到底是誰受到詛咒,對方彷彿克制著對我的大驚小怪的鄙夷,淡淡回答:「馬祖……就是這樣。」
「這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島嶼。」曾於馬祖擔任警職的作家蕭惠珠,在本次專題中寫下這樣的句子,它也是我終於去成馬祖之後的種種感受之一:此一表述並不僅描述天候的飄忽與否或航船座位的鬆緊與否,而更及於深藏於此地與斯人的性格,移民歷史、戰地經驗、漁業生活長年受海刻劃的剛肅之氣,如大網籠罩著國家以無機行政力綰合而成的四鄉五島,人與事要融入「馬祖」這一概念並不容易,而一旦融入,拆開或鬆動也不容易,就像大部分的人(例如我)或許一直知道馬祖,卻從來不是真的「知道」馬祖,而馬祖有許多事物像碉堡內的瞭望,為人帶來各種意外的洞察。
因此,「原來是馬祖」這一標題,有著「如此有意思的風土,原來是馬祖」的意思,作家劉宏文、王建華、游桂香與攝影家周小馬,都是馬祖的資深文化人,他們各從歷史風習、宗教信仰、自然地景,拉出馬祖的海天輪廓,游桂香的島民面貌側寫更是人情與故事滿溢紙面;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」的黃開洋,帶著大家吃吃喝喝,臺大臺文所的劉亦, 從「馬祖文學由誰來說」視角變化,說明「馬祖性」的內在轉變;還有在東莒島接棒蹲點「大浦plus」計畫,耕耘多時的廖億美與陳泳翰,分頭從社群與聚落再造的觀點,以另個角度接近馬祖。
本期的先鋒人物,是為台灣當代記憶顯影造像的前輩藝術家阮義忠,張良一的攝影計畫「抽離」,記錄了在放空中隱現張力的東莒,漫畫家布克也帶來新作「夜間清潔」, 此外, 於二○二二年一月號起, 我們增加了固定欄目「後浪」,介紹後生可畏的創作新星。而文化總會與連江縣政府主辦的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,籌備許久後,即將在二○二二年二月起跑,本期亦專訪了總策劃吳漢中,他對於這個以十年為尺度的計畫,有著超乎藝術與策展的想像。我們當然不敢也不能說本期專題對馬祖的了解有多詳細,只是希望在這當中,馬祖與馬祖人,不是那個遠方的「我們中的他們」,而是讓讀者感覺到,馬祖的一切,其實一直都是「我們中的我們」。
至於我個人最大的心願,說大不大說小不小,就是下次若去馬祖,希望它對我溫柔一點,讓我來去自如。而聽了我這個心願的馬祖鄉親,就似笑非笑地說:「你想太多了。」
【目錄】
001|開場白:我們的我們
先鋒人物
006|阮義忠:為台灣的記憶顯影,也為台灣的價値定影/吳垠慧
後浪
014|台東女中的羅菩兒:文學帶來一部份的自信,但沒有很多/李屏瑤
設計
018|SEPARATION:Q&A/elf-19
|封面故事 原來是馬祖 Taste of Matsu|
【馬祖現代文學記事】
000|大霧敞開,朝暾迎我們行向海岸/劉亦
【島中之島 Island of the Islands】
022|櫓聲已遠/劉宏文
【神在這裡 What We Believe】
030|無微不至,隨處顯化的馬祖信仰風景/王建華
【我們馬祖人 Fruit of the Union】
042|「我們」如何形成一個「馬祖」?/廖億美
046|終於起跳人生的舞步:林細妹/游桂香
050|來自台灣的諸娘仔:豬妹妹/游桂香
054|錄音帶B面最動聽的那首歌/陳泳翰
「大浦plus」與東莒島的長期粉絲培育計劃
058|東引的顏色正在綻放:鹹味島合作社/邱筠
060|在禁錮的島鑿空間:馬祖青年發展協會/邱筠
062|這不只是當代藝術,更是一場文化運動/田育志
專訪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劃吳漢中
【吃飽喝足 Feast on Life】
066|時間發酵出的馬祖滋味/黃開洋
【等等等等 Wait for the Ship to Come】
074|等待在馬祖/周小馬
076|這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島嶼/蕭惠珠
攝影計畫
081|21世紀台灣文化關鍵字攝影計畫:抽離/張良一
漫畫
097|夜間清潔/布克